裁员潮下36岁候选人让我眼前一亮:程序员破局的4个点
今天面试了一位36岁的Golang候选人,他的表现让我颇有感触。借着这份感触,想和所有程序员朋友聊几句掏心窝的话。
35岁不是程序员的“职业死刑”,思维固化才是
面试前看到简历上的年龄时,团队里有个刚工作三年的小伙子小声嘀咕:“36岁还来面中级岗,会不会跟不上技术迭代?”这种想法我太熟悉了——“35岁分水岭”的说法就像悬在程序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让不少人到了30岁就开始焦虑。 但这位候选人只用十分钟就打破了我们的偏见。 聊到Golang的协程调度时,他不仅能讲清GMP模型的底层逻辑,还结合自己做过的高并发支付系统,分析了不同场景下协程池的优化方案;提到微服务架构,他主动拿出手机展示自己画的服务治理流程图,里面甚至包含了近两年流行的eBPF监控方案。
其实行业里真正淘汰的,从来不是“35岁以上”的人,而是那些35岁还停留在五年前技术水平的人。我见过28岁就躺平只做CRUD的程序员,也见过40岁还牵头做技术攻坚的架构师。年龄只是数字,思维的固化才是真正的职业分水岭。
别把“熟练CRUD”当铁饭碗,要做“不可替代”的人
面试中我常问一个问题:“你做过最有挑战性的需求是什么?”很多候选人的回答都是“搭建后台管理系统”“实现增删改查接口”——这些工作确实重要,但说实话,刚毕业的应届生培训三个月也能做。
这位36岁的候选人不一样。他聊到三年前负责的订单系统重构,当时系统面临峰值并发超10万的瓶颈,他没有直接照搬开源方案,而是先分析了原有架构的痛点:数据库分库分表不合理、缓存穿透没有有效防护、消息队列存在积压风险。 之后他牵头做了三件事:基于Golang的channel实现分布式限流、优化Redis缓存策略解决穿透问题、用死信队列机制处理消息积压。最终系统峰值承载能力提升了5倍,还申请了两项技术专利。
这就是“CRUD工程师”和“技术解决者”的区别。行业越发展,对基础操作的需求就越容易被工具或低代码平台替代。真正能站稳脚跟的,是那些能解决复杂问题、懂架构设计、会做技术选型的人。与其抱怨“内卷”,不如把刷短视频的时间用来啃源码、学架构、练算法,把自己打造成“不可替代”的核心资产。
项目不是“做完就忘”,总结才是技能跃迁的关键
聊到过往项目时,我发现这位候选人有个很好的习惯:每结束一个项目,都会写一份“技术复盘报告”,不仅记录业务流程,更会梳理“踩过的坑”和“学到的新技能”。 比如他提到之前做的跨境支付系统,曾因为时区转换问题导致订单金额计算错误。复盘时他没有只归咎于“需求没讲清”,而是深入研究了不同时区的时间同步方案,还封装了一个Golang时区处理工具包,后来在公司内部开源,成了其他项目的基础组件。 反观很多候选人,聊项目时只会说“我负责接口开发”“我参与了前端联调”,问他“这个项目让你提升了什么”,就支支吾吾说不出话。这其实是很多程序员的通病:只关注“完成任务”,不关注“沉淀技能”。
项目就像技术人的“练兵场”,但真正能让你成长的,是练兵后的“复盘总结”。建议大家养成习惯,每个项目结束后,花半天时间梳理三个问题:
- 遇到了哪些技术难点?用什么方案解决的?有没有更好的选择?
- 这个项目用到了哪些新技能?能不能形成方法论?
- 如果重新做这个项目,你会从哪些地方优化? 长期坚持下来,你的技能树会越来越扎实。
自我介绍别“念简历”,第一印象藏着你的专业度
最后想聊聊面试中的“细节杀”——自我介绍。今天这位候选人的开场就让我眼前一亮:“面试官您好,我叫XXX,8年Golang研发经验,主攻高并发和微服务架构,之前在XX公司负责过日均千万订单的支付系统,核心贡献是把系统并发量从3万提升到10万,今天应聘的岗位正好匹配我的技术栈,希望能深入交流。”
短短30秒,关键信息全覆盖:工作年限、核心技术、代表性项目、核心成果、岗位匹配度。反观很多候选人,自我介绍能说5分钟,从毕业学校讲到实习经历,甚至聊起自己的兴趣爱好,等到面试官想追问重点时,时间已经不够了。
面试中的第一印象有多重要?心理学研究表明,前30秒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后续90%的判断。程序员的自我介绍,核心要突出“我是谁、我擅长什么、我能为公司带来什么”,没必要堆砌无关信息。
给大家一个万能公式:核心身份+核心技能+代表性成果+岗位匹配度。比如“3年Golang研发,擅长中间件开发,独立开发的日志收集组件已在3个项目落地,熟悉岗位要求的消息队列和分布式缓存技术”,简洁有力,比长篇大论更有效。
写在最后
面试结束时,我问那位36岁的候选人:“有没有因为年龄焦虑过?”他笑着说:“焦虑过,但后来发现,与其担心年龄,不如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上。技术行业,靠本事说话,从来不分年龄。” 深以为然。程序员的职业生命力,从来不是由年龄决定的,而是由你的技术深度、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决定的。无论是25岁的应届生,还是35岁的资深工程师,保持对技术的敬畏心,不断沉淀自己,才能在行业里走得更远。
愿每一位程序员,都能打破年龄的枷锁,在技术的道路上持续精进,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